实验室CMA认证|LA劳安认证|特种设备许可证认证|QS认证|生产许可证-恩湛咨询
电话/传真:020-38849876
手机:13066329278
QQ:120478621
邮箱:120478621@qq.com
公司地址: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清布辕门街12号1栋312室之一(空港花都)
在质量强国建设中,认证认可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问题,我国认证机构的整体发展状况如何?认证机构的优势、特点和短板是什么?认证机构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对解决认证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建设一批优秀的认证机构,准确地认识认证机构的现状不可或缺。近日,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发布《2017认证机构发展报告》,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10月30日,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三届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暨三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司长刘卫军、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会长朱光沛出席会议并讲话,认证认可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生飞作工作报告及财务报告,并发布了《2017认证机构发展报告》。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司长刘卫军对协会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重拳出击认证乱象,着力解决认证领域违法操作、虚假认证、买证卖证等违法问题,提升认证认可的公正性;二是,推动改革要有更大作为,包括认证机构准入改革、审批改革等多个方面;三是,充分发挥协会的带头作用,推动行业发展做大做强。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会长朱光沛表示,协会将当好认证市场治理的主力军,治理认证乱象决不手软。治理认证乱象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的要求,也是维护认证事业正常发展的重要举措。协会将加大力度打击行业乱象,对于认证市场存在的不规范、不诚信、不公正的行为采取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一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公平公正规范的行业市场环境。
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生飞通报了协会认证人员诚信规范执业专项治理行动的情况。下一步,协会将积极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唐军“出重拳整治认证乱象”的工作部署,以问题多发、频发、行业内反映强烈的认证机构、领域和地区为重点,开展清查行动。同时,发出《开展认证人员诚信规范执业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协会将在全行业开展以证机构自查和协会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普查工作,通过这样的行动来切实达到净化审核员队伍、净化认证市场,保证认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真正起到传递信任的作用。
以下为《2017认证机构发展报告》部分内容摘编:
有效认证证书175.33万张
认证市场集中度较高,同时认证机构也确实存在小、散、乱情况。
管理体系认证领域业务同质化特征突出,竞争激烈,违规行为多发。
从截至2017年底,我国认证机构总数为402家,认证机构累计颁发各类有效认证证书175.33万张,较上年增长2.57%,涉及各类获证组织58.76万家。其中,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60.14万张,自愿性认证证书115.19万张;在自愿性认证中,管理体系认证证书85.49万张,服务认证证书5067张,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29.20万张。认证机构业务收入约1727382.294万元。从认证覆盖企业的比例看,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认证活动也主要覆盖工业制造和建筑业,农业、服务业认证覆盖比例极小。
在竞争较为激烈的管理体系认证领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见图2、图3)。同时由于管理体系认证领域业务同质化特征突出,竞争激烈,违规行为多发,是影响认证行业声誉和形象的“源头”。
从认证机构收入看,业务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59家认证机构占到总收入的86.57%;业务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的343家认证机构占到总收入的13.43%(见图4)。这些数据仍然说明,认证市场集中度较高,小、散、乱的机构数量多,对市场的影响较小。
机构违规信息管理汇集不足
行业对认证机构违规违法、失信信息的管理汇集不足。
认证机构追求质量提升的意愿和能力均有很大欠缺。
近年来新批准的一些认证机构,甚至不能将基本的符合认可要求作为追求目标。
产品认证机构良好认证审核案例入围数量明显偏少。
对质量的评价设定了客户投诉率、抽查不合格率、注册认证人员充分率、专职认证人员充分率、良好认证审核案例入围数等5项评价指标。通过对客户投诉率、抽查不合格率的调查分析,反应出行业内对认证机构违规违法、失信信息的管理汇集工作不足的问题,协会应当在今后加强认证机构违规违法、失信信息的统一汇集管理。
注册认证人员充分率即级别以上注册认证人员数与有效证书数的比值,该指标的评价主要针对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目前行业平均水平为7.816%;专职注册认证人员充分率即级别以上专职注册认证人员数和有效证书数的比值,目前行业平均水平为2.869%。这两项比值越高说明人力资源越充分,人力资源的充分程度是认证质量的保证,由此可以筛选比较优秀的认证机构。
良好认证审核案例入围的数量反映了一个认证机构能否追求质量提升能力。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已经连续举办10次良好认证审核案例评议交流活动,在近5年的活动中,共有54家认证机构的案例入围。说明认证机构追求质量提升的意愿和能力均有很大欠缺;大部分认证机构还没有意愿和能力追求质量提升,还停留在追求对法律法规、规范要求的符合性方面;近年来新批准的一些认证机构,甚至不能将基本的符合认可要求作为追求目标。另外,产品认证机构良好认证审核案例入围的数量明显偏少,今后应当作为质量提升的重点方面。
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认证机构中具备较强产品开发能力的认证机构不足总数的10%。
只有少数认证机构具备较强产品开发能力,大部分是跟随者。
创新是认证机构的一个短板,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认证机构比例约占总数的10%左右,绝大部分认证机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适应高新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要求。
创新能力反映了认证行业发展的潜力,是发现优秀认证机构的重要指标。对创新的评价设定了认证类别(认证业务领域)数量、承担或参与政府部门(认证认可行业相关管理部门)的科研项目数量、主持/参与编制的国标(行标或地方标准)的数量、专利授权数量、核心期刊(认证认可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等5个评价指标。
认证类别(认证业务领域)针对所有认证机构进行评价(见图5),数据表明,认证机构中具备较强产品开发能力(认证类别在10种以上)的认证机构不足认证机构总数的10%,说明认证机构总体产品开发能力较弱。
对于承担或参与政府部门(认证认可行业相关管理部门)的科研项目数量、主持/参与编制的国标(行标或地方标准)的数量、专利授权数量、核心期刊(认证认可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等4个评价指标。能够提供数据的仅有45家认证机构,这个基本事实说明大部分认证机构尚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图6至图9分别反映了机构承担或参与政府部门(认证认可行业相关管理部门)的科研项目数量方面的情况、主持/参与编制的国标(行标或地方标准)的数量情况、专利授权数量情况、核心期刊(认证认可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数量情况。这四个方面的数据表明,认证机构在知识创新、知识积累方面差距还比较大,只有20家左右的认证机构可以在科研项目、标准制定、专利授权、发表论文方面有一定的成绩,这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很明显,创新是认证机构的一个短板。目前具备创新能力较强的认证机构比例约占总数的10%左右,数量约在30家左右。相比认证作为高新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要求,绝大部分认证机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能适应。
公益意识与行为尚不完善
全行业的公益意识和公益行为还比较欠缺,作为一个传递信任、传递正能量的行业,这个方面应该继续加强。
社会责任设定了公益项目数量、公益项目投入的人均数额、人员流失率等3个评价指标。公益项目数量、公益项目投入的人均数额能够提供数据的仅有45家认证机构,公益项目数量最高的为6个,其中19认证机构有公益项目,20家认证机构没有公益项目,在开展了公益项目的19家认证机构中,公益项目投入的人均数额最高的为2393元。另有一家国有认证机构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市后向社保基金无偿划拨了550万股,市值5522万元,2016年分红88万元。总的看,全行业的公益意识和公益行为还比较欠缺,作为一个传递信任、传递正能量的行业,这个方面是应该继续加强的。
对于人员流失率,仅有45家认证机构提供了数据(见图10),需要指出的是,自愿参加评估工作的认证机构是全行业中人员流失率偏低的,这些数据代表了认证机构的最优水平,大部分认证机构的人员流失率高于这个水平。
15家认证机构存在负面信息
市场总体上平稳有序,但竞争呈加剧趋势,协会关于证书转换备案的行业自律规范发挥了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
2017年认证人员转换的比例为6.58%(2016年为5.46%),因为处于认证机构审批政策放开后人员流动频繁的阶段,属于较高水平且呈加剧趋势。
在工商、税务系统内企业诚信评价信息系统内,2017年共有15家认证机构存在负面信息。
信誉方面设定了认证证书转出机构率、审核人员转出机构率、工商(税务)系统内企业诚信评价信息等3个评价指标。其中认证证书转换、注册认证人员转换2个指标数据完整且覆盖所有认证机构。
认证证书转出率情况见表1,认证证书转出比例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另有部分认证机构因证书总量过小无统计意义。市场总体上平稳有序,但竞争呈加剧趋势,协会关于证书转换备案的行业自律规范发挥了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
认证人员转出比例情况见表2,2017年认证人员转换的比例为6.58%(2016年为5.46%),因为处于认证机构审批政策放开后人员流动频繁的阶段,属于较高水平,而且呈加剧趋势。
工商、税务系统内企业诚信评价信息大部分为正常的正面信息,也存在个别的负面信息;2017年共有15家(2016年有9家)认证机构存在负面信息。
89家机构发过境外证书
认证机构在发放境外证书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且增长缓慢,与我国认证大国地位不匹配,与我国目前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要求不适应。
品牌方面设定了市场占有率、境外认证证书数量、品牌价值信息等3个评价指标。市场占有率的数据已经在基本情况中进行了分析,不再赘述。
境外认证证书数量主要是作为鼓励发展的评价内容,我国认证机构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大差距。2017年仅有89个认证机构发放过境外证书,总数也只有2316张,且增长缓慢(2016年为2235张),与我国认证大国的地位不匹配,与我国目前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也不适应。境外认证证书数量直接与认证证书的采信程度和公信力有关,我国要建设认证强国,就必须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
品牌价值信息属于相对比较性数据,不再赘述。
“两头小 中间大”
收入多元化,说明认证机构具备更强的综合服务能力。
单张证书平均纳税贡献额、单张证书平均收入、认证业务人均收入较高,反映出认证机构服务方式多元化,收入来源渠道较多,认证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较强。
单张证书平均收入过低,表征该认证机构属于恶性低价竞争的始作俑者,还可以说明其经营方式无序和散乱。
从认证机构人均收入实际数据看,行业整体状况是“两头小、中间大”,说明大部分认证机构处于较好的水平。
效益方面共设定了业务收入、单张证书平均纳税贡献额、单张证书平均收入、认证业务人均收入4个评价指标。认证业务收入的数据已经在基本情况中进行了分析,不再赘述。
单张证书平均纳税贡献额的情况见表3,证书量300张以下的未列入排名,部分新设立认证机构无此数据,该数据属于相对性对比数据,但数额过低的认证机构往往和服务能力不强、收入渠道单一、价格水平低、营业模式分散直接相关。
单张证书平均收入的情况见表4,单张证书平均收入最低水平100元以下,证书量300张以下的未列入排名,部分新设立认证机构无此数据。单张证书平均收入是判断认证机构状况的重要指标,单张收入高,意味着综合服务能力强,利润率高,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提升质量、研发创新,一般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单张证书平均收入低,则意味着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利润率低,很难有资金可以用于提升质量、研发创新,经营风险增强,一般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单张证书平均收入过低,则表征该认证机构属于恶性低价竞争的始作俑者,还可以说明其经营方式的无序和散乱。实际上,单张证书平均收入低于3000元的认证机构,一般仅靠分支机构(合作方)运作认证过程,认证机构本身仅靠收取管理费作为主要收入;认证机构不能控制认证过程的审核费(检查费)等关键费用,也就丧失了对认证过程的直接管理权。
表5
认证机构人均收入的情况见表5,总人数50人以下的认证机构未列入排名,部分新设立认证机构无此数据。认证机构人均收入是一个相对性比较指标,主要表现认证机构的劳动生产率和服务价值溢价能力、综合服务能力。从实际数据看,行业整体状况是“两头小、中间大”,说明大部分认证机构处于较好的水平。实际上,一些总体收入较低的认证机构对成本更加敏感,减少人力成本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方法。
基本结论
根据评价数据,对我国认证机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
(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质量优、信誉好、效益好、创新能力强的认证机构,成为中国认证机构的“领跑者”。将这些机构向社会公开发布推荐,有利于引导社会选择优秀认证机构,形成优秀认证机构的品牌。
(二)优秀的认证机构需要沉淀和积累。这次评价排名靠前的认证机构,绝大多数是国内设立时间较长的认证机构,或者是国外有一定历史的认证机构在国内设立的分支机构。认证机构的经营不是急功近利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需要久久为功、长期耕耘。个别的认证机构虽然在短期内在证书数量一个方面增长较快、排名靠前,但其他指标相差甚远;特别是因为采取了低价扩张的发展方式,即使证书数量较大,但效益不好,潜在风险很大。
(三)认证和检验检测融合发展的机构容易取得较大的经营规模。营业收入靠前的认证机构,均同时具备认证和检验检测能力,也在产品认证方面有较好发展。单纯从事认证业务的机构,体量明显偏小,而且往往业务集中在管理体系认证方面;由于不具备检验检测能力,也难以在产品认证方面取得成效。
(四)专业能力是决定认证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次评价中,一些专注于特定领域、专业能力比较强的认证机构各项评价结果较好。比较明显的是,这些机构专业认证人员比例较高,人均贡献业务收入也相对较高;专业的人才队伍在市场上转化为较强的竞争优势。
(五)评价结果较好的认证机构,一般来说都具有队伍稳定、客户稳定的特征。从数据看,认证人员转入转出比例较低、认证证书转入转出比例较低的认证机构,各项评价指标都比较靠前。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认证人员转入转出比例较高、认证证书转入转出比例高的认证机构,在各个指标的评价结果都比较差。
(六)市场竞争激烈的认证领域,在一般的质量管理体系领域。一些强调专业能力的医疗器械、汽车、建筑施工等领域,竞争激烈程度大大下降;产品认证及其他专业要求越高的领域,竞争激烈程度相对和缓。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专业能力强的认证机构,在一般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数量持平,甚至下降的情况下,营业收入和利润有明显的增长。
本次认证机构评价是国内第一次对认证机构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特征指标、评价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协会希望,通过评价工作力求向全社会和行业呈现我国认证机构发展的总体状况,力求向全社会呈现认证行业发展的“领跑者”;力求使每个认证机构在对比分析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位置,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认识自己的短板和改进方向。协会希望评价结果能够成为认证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成为引领认证机构发展的航标灯。此次认证机构评价工作是一个探索性的开端,协会将把评价工作作为服务认证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长期坚持下去。今后,认证机构评价工作将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使评价过程更加科学完善,使评价结果发挥更大作用。
|信息来源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